茅山造山时期始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,使原来沉积地层普遍发生褶皱隆起,并伴随强烈的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,从而奠定了今日茅山山脉的基础。中生代燕山运动后,继受风水之侵蚀,经历了一次准平原化过程,山地被蚀夷平,谷地和盆地堆积了由碎屑物构成的砂岩、砂砾岩。
茅山,地处江苏省西南部,是道教第一福地。突出于句容、丹徒、金坛、溧阳、溧水和高淳之间,略呈S形走向。南北长约90千米,东西宽约10千米,区域面积约900平方千米,山体总面积约450平方千米。是秦淮水系东支、太湖水系西支的源头和分水岭之一。主峰为大茅峰,海拔372.5米。
茅山曾因其褶皱构造复杂,断裂变动强烈等条件,是中国最早开展地质研究的地区之一,多处山名被列为国内标准地层命名地。茅山山脉中400米以上的山体有1座,400-300米的山体有7座,300-200米的山体有23座,200-100米的山体有60多座,100-50米以下的丘陵40多座。
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,历史遗存丰富,文物古迹众多。茅山道教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,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师,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,被称为“上清宗坛”。
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4月底,红军进入茅山地区,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。苏南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了尖刀作用、基地作用和枢纽作用,为夺取全国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茅山地处江苏省西南部,南接天目山脉,北连宁镇丘陵。突出于句容、丹徒、金坛、溧阳、溧水和高淳之间,略呈S形走向。南北长约90千米,东西宽约10千米,区域面积约900平方千米,山体总面积约450平方千米。是秦淮水系东支、太湖水系西支的源头和分水岭之一。
茅山山脉的南端边界,据新编《高淳县志》载:“茅山余脉向西南延伸,隆升于大山、游山而低落,山势平缓”。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,伍员率军开凿茅山余脉缓岗,名胥溪河。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在广通镇(今东坝镇)胥溪河上设石闸,后又于明永乐元年(1403年)筑东坝,使长江水不能直入太湖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8年,拆除东坝,而在其东的下坝河道上筑茅东进水闸。据此,茅山山脉南端,以高淳县胥溪河为界。其南则为天目山余脉。
茅山山脉向北,陇岗连绵,像一条粗壮的杠杆,支撑着南北两座山轮,连接宁镇丘陵,为自然形成的洛阳河所切割。洛阳河南的龙山,虎耳山等成为茅山余脉的北端缘地。洛阳河北则为宁镇丘陵。
特别声明:远山百科网所有图文内容仅供网友参考与学习,本网不对以上内容信息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合法性负责。
长宁河作为长江三级支流,发源于兴文县仙峰苗族乡,经珙县、长宁县多个乡镇,最终在江安县汇入长江。中山所在的长宁县境内河段流程为66.6公里,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2%。
2025-11-1524阅读
该山最早见于史料记载为元代初期(约1260年),蒙古巴都部在此垒建敖包开展祭祀。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年),汉族工匠增修真武神祠,形成汉蒙融合的宗教建筑群。民间传说因真武大帝显灵降雨,故更名为乌云山。
2025-11-1521阅读
天平山以怪石、清泉、红枫“三绝”著称,山上奇石嶙峋,危耸峭峻,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,人称“万笏朝天”山腰有钵盂泉,又名白云泉,泉水醇厚甘冽,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“吴中第一水”。山东南麓之古枫林,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,植于这祖茔之地。
2025-11-1434阅读